SEM營銷 / SE0營銷 / SMM營銷技術
善實戰SEO高端人才的智慧結晶
2018-07-01 作者: 來源:
原標題:知識付費新嘗試:“刷屏app”借隱私欲撬動大佬朋友圈
關于隱私,人們有一種天然的“窺探欲”,尤其是對于名人。而如今,只要花上幾塊錢,就可以近距離圍觀某位大V,比如魏武揮、徐小平、脫不花等人的微信朋友圈。
刷屏APP襲來:大佬們的朋友圈隨便看
近日,一款名為“刷屏”的APP走進公眾視線,這款APP主要專注于精選內容推薦,由名人或者達人(該App內統一稱之為PRO)為用戶提供有趣、有料、有價值的資訊內容及其專業見識。特別之處就在于人們可以了解到大佬們在朋友圈里都說了些什么!
例如,最近在朋友圈刷屏的《6月28日晚的浦北路》一文,點擊閱讀后,用戶就可以直接在文章下方清晰的看到不少名人或者達人在朋友圈對這件事的評價:
據了解,刷屏APP自2018年4月11日上線,目前只支持在iOS設備上的App Store 上獲取此 App。不過據記者調查,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小程序搜索“刷屏PRO”也可直接打開端口獲取。
目前,用戶訂閱是目前該產品的主要盈利模式。打開應用后,會發現目錄共包含互聯網、財經、創投、樂活、文化、區塊鏈、時尚、體育和其他這些模塊,用戶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PRO進行訂閱。就目前已知信息看,單個PRO的價格在0—39.9元不等,有效期為均3個月。
不必擔心沒有人會訂閱,因為在知乎網友@趙振林眼中,這是一款相當有市場的應用。
對于圈內從業者來說,關注KOL朋友圈可以得到視野與專業知識的提升,還能了解到一些圈內八卦;
對于企業公關來說,這也是一個用來進行輿情監測的好渠道,更可以關注到競爭對手的動作;
對于媒體從業者來說,這是一個經常會發現意外新聞源的好地方,有時候大咖們的只言片語就可以醞釀出一篇深度大稿;
對于吃瓜群眾來說,付費訂閱大咖朋友圈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和窺視欲。不過以這個點作為動機的訂閱用戶,持續付費的意愿可能非常有限。
知識付費舊“套路”:以老帶新,裂變式營銷
為了更好的拓展用戶,這款APP也延續了不少知識付費產品“以老帶新”的裂變模式,即朋友可以通過你的分享卡掃碼訂閱這個PRO的朋友圈,即分享有禮:一方面好友可以獲得優惠訂閱PRO,另一方面,你也可以收到隨機金額的獎勵金。
不僅如此,認真體驗過也會發現,該產品在設計上也別具匠心,在訂閱界面上,當用戶做下拉刷新時,會隨機生成一些有趣的話:
如:三十歲后,相由薪生。
做自己而被討厭,好過做別人來招人喜歡。
大多數時候,是你敗給了自己,而不是命運。
為什么花會笑,因為它有梗……
通過這些小的細節,我們足以看出產品設計者們在設計這款產品時的用心。
天眼查資料顯示,刷屏APP是由成都見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內容社群產品,這家公司注冊成立于2017年7月12日,注冊資本達117.7萬元人民幣,并于2018年3月完成由騰訊、真格、華人文化投資的天使輪融資。目前由徐俊(徐達內)擔任CEO,而在公司主要人員中,也不乏魏武輝等人的身影。
記者隨后聯系到了微見CEO徐達內,了解“刷頻APP”當前的情況,但對方表示:“目前還在準備階段,暫時不予回復。”
刷屏的出現,更多的是對算法推薦技術的反思
不管怎么說,“刷屏”這款APP的誕生確實是知識付費在社交領域中又一次的新嘗試,不夸張的說,這款APP的走紅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而對于這款產品背后的核心亮點,不少人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知乎網友@Jason Jia稱:“如今,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算法推薦裹挾母愛邏輯的巨大勢能,制定用戶下沉戰略,迅速收割小鎮青年,并以此為基礎,掀起自下而上的內容革命。但算法推薦背后的機器邏輯卻暴露了很多問題,比如低端信息、三俗信息、虛假信息等內容曾出不窮,本質就是機器可以滿足需求,但卻不能判斷需求的好壞。對算法的反思不僅限于中國,國外對Facebook的討伐也可見一斑。”
反思就要做出改變,在他看來,刷屏的邏輯主要有以下幾點:
此前,人民日報多次刊文表示稱: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一些商業網站、移動新聞客戶端,都在運用算法這個“讀心術”。但技術往往是一把冷冰冰的雙刃劍,在價值和利益的天平上,所謂的算法成為了利益的砝碼。
由此可見,“刷屏APP”引入的大V推薦信息,借助精英視角為內容把關,這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扮演了“總編輯”的角色,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規避了單純由算法所帶來的“風險”。
公司地址:北京朝陽區團結湖嘉盛中心10層
微信:qq652807263
服務手機:13693193565
E-mail:888@edo2008.com